一、“經典工程”之簡介
改建前的劉莊
改建前的汪莊
20世紀50年代,浙江建筑公司(浙建集團)第一工程處(浙江一建)承包了毛澤東來杭分別下榻過20余次的劉莊和汪莊的改建工程,因此杭州也被毛主席親切地稱為“第二故鄉”。
改建后的劉莊(西湖國賓館)
劉莊,最初是晚清時期富商的私家別墅,獻給國家后,1954年被定為浙江省第一招待所,1959年,由浙江一建施工改建為接待毛澤東等國內外領導人的國賓館,對外稱5901工程。1986年,劉莊正式定名為“西湖國賓館”,被譽為“西湖第一名園”。
改建后的汪莊(浙江西子賓館)
1958年,汪莊由國家投資、浙江一建施工建造為投資用房,對外稱5801工程。60年代以后,毛主席來杭,更多地居住在了汪莊。1979年,經浙江省委批準,逐步對外開放,始稱“浙江西子賓館”。
二、“經典工程”之建設
創新機具撬動建設先進生產力
在施工機械化水平低的年代,一建人就要做創造先進生產力的排頭兵。50年代普遍采用手搖車打樁,每部手搖車需用30人,每班只能打樁8-9根,面對劉莊改建工程10天打樁700余根的緊迫任務,不尋求突破不行。
《浙江日報》報道一建人創制新機具
金榮根帶頭迎難而上,將幾根舊管子焊成三足的樁架,四塊鋼錠焊成一個一噸多重的樁錘,再配上一部馬達,一部出自工人之手的電動打樁機在工地面世,提高了2倍效率,節約下三分之二的勞力。為了使樁錘錘擊時穩定、安全,又在樁架上裝上一根滑桿,使樁錘始終沿著滑桿上下錘打。
不負“西湖第一名園”之盛名
省委省政府的政治任務壓在肩頭,一建人就要做每工必優、營造經典的建設者。劉莊由我國著名園林專家、建筑大師戴念慈先生設計,各方期望值高,政治意義深遠。
劉莊一角
為打造精品工程,一建人用實干開啟全員作戰模式,用心用情處理建筑細節。建成后,莊內錢塘二十四景之一的“蕉石鳴琴”完好無損,康有為、吳昌碩諸多手題石刻依然如故。無論站在庭園的哪一處看都是一處佳景,無論站在賓館內哪一扇窗戶前透望都可見一幅清秀的山水畫,一建人創造的經典建筑不負“西湖第一名園”之盛名。
點點滴滴求節約,角角落落挖潛力
在勤儉建國思想確立的新政權初期,一建人就要做聽黨話、跟黨走的示范者。面對全省建筑業存在的建筑材料不足、浪費嚴重等突出問題,在汪莊改建過程中,浙江一建發動全體建設者,扎實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取得顯著成績。
汪莊一角
汪莊改建過程中,一建人從修舊利廢中挖潛力。機工組同志修整重啟了一臺長期報廢的拌灰機,不僅在突擊施工中發揮了作用,而且回收臺班費2,200元。工區有一臺擱置多年的井點抽水機,經過修理,租給急需的外單位使用,回收臺班費4,000多元。
匠心營造“西湖一景”
改建后的汪莊,園林面積比舊時擴大多倍,雷峰塔遺址、白云庵遺址全部圈入賓館范圍內,相繼建主樓、配樓、連廊等建筑近2萬平方米,另有1.7萬平方米寬闊的草坪和雪松樹叢,配置喬木、灌木9.3萬多株。
汪莊“今蜷還琴樓”
汪莊吸取中西建筑的精華,與西湖山水相映成趣。園內的“今蜷還琴樓”中,珍藏著百余張古今名琴。因不設圍墻,前來觀賞“屏山菊展”的士紳名流絡繹不絕,被當時報紙稱為“西湖一景”。
三、“經典工程”之經典
毛澤東在劉莊主持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西湖新志》稱:西湖得天下之獨厚,劉莊占西湖風光之靈秀。自1953年至1975年,毛澤東曾先后27次入住劉莊,在此起草了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
汪莊“主席樓”
60年代以后,毛主席來杭州,更多地居住在了當時已改稱“浙江省人民招待所”的汪莊,一號樓被稱為“主席樓”,門口的四立柱采用華表的造型元素,顯得穩重又莊嚴。大門左右壁分別鐫刻著毛主席的詩作《清平樂·會昌》和《清平樂·六盤山》。
劉莊、汪莊在西湖賞景佳位
在劉莊和汪莊秀美的山水間,不僅留下了偉人的身影,也留下了周恩來、鄧小平、陳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巴金、沙孟海等文化巨匠的足跡,是浙江省進行政務活動的重要場所,更在新中國外交史上書寫了動人華章。
劉莊(上)、汪莊(下)航拍
如今的劉莊和汪莊,不僅是江南園林建筑的重要代表,還是研究中國現代政治史的重要實物史料,均已被市政府列為歷史建筑。
特別鳴謝:杭州市文物遺產與歷史建筑保護中心、浙江日報報業集團
原創聲明:其他平臺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