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典工程”之簡介
1966年4月,浙江建筑公司(浙建集團)第一工程處(浙江一建)承建的浙江體育館(杭州體育館前身)破土動工。1969年建成后成為我國第一座馬鞍形懸索“船體”造型建筑,現今更是成為了世界僅存的混凝土圈梁馬鞍形懸索結構建筑。
杭州體育館舊貌
60年代,為更好地貫徹毛主席關于“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教導,時任浙江省體委主任羅希林同志提出了“建設一座體育館來作為文體活動的地點和對外接待的窗口。”
浙江省體育運動革命委員會成立紀念明信片
1972年,“浙江體育館”作為代表建筑參加在伊朗舉行的中華共和國建筑展覽,一舉拿下“中國建筑學會優秀建筑創作獎”。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一建筑成為歷屆土木教科書中的經典案例。
二、“經典工程”之建設
造型新、跨度大、用鋼省
國內第一座、世界僅存懸索“船體”造型建筑
“船體”造型的杭州體育館
作為上世紀60年代的杭州市標志性公共建筑,杭州市體育館具有造型新、跨度大、用鋼省等多項技術特點,在杭州市的公共建筑發展行業上更具有里程碑意義。
體育館主體結構施工中
杭州體育館的馬鞍形雙曲屋面和橢圓形建筑平面的結合在全國屬于首創,馬鞍形的橢圓平面,讓體育館的空間利用更合理,避免了觀賽死角,且造型更優美靈動。
索網布置圖紙
“國家級建筑大師”唐葆亨的設計想法大膽創新,但如何建模測算成為挑戰。一建的泥工觀砌杜森林沒被“首創”唬住,一直在工地現場破題。在反復的觀察和試驗下,他借鑒工程車卸沙的狀態,利用干沙的流動性和一定的摩擦力,一層層倒出“船型”結構,又用木棍搭出懸索模型。這樣一份原始的“沙盤模型”被送去設計院計算具體數據、調整施工圖紙,成為了國內首座懸索船體造型建筑的雛形,馬鞍形懸索屋蓋自此也為我國多功能大廳的屋蓋結構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實踐基礎。
索網施工(第一次預應力狀態)
創新的屋蓋通過56根承重索和50根穩定索垂直交叉編織成受力體系,“船型”造型使每根懸索的受力不同,如何提高大跨度屋面穩定性的難題亟待突破。一建人將“提質”和“降本”聯想到一起,大膽采用空間索網結構節省鋼材,整個屋蓋用鋼量僅17.3千克/平方米,比美國加利福尼亞體育館少55.9千克,比江蘇體育館少34.6千克,是當時世界上大跨度屋蓋結構用鋼量最少的體育館。
修建前的杭州體育館比賽大廳內景
60年代,一建人用機油認真密封每根懸索。至80年代,因世界其他馬鞍形建筑紛紛倒塌,新一代一建人再次領命進行修繕,然而這些懸索無一損壞、無一生銹,工匠精神在光亮的懸索上閃光。最終,修繕工作只是替換面板材料使屋面減負。
牽住精細化施工這個“牛鼻子”
交出我首個綜合性體育場館建設的一建答卷
杭州體育館是浙江首個綜合性體育場館,總建筑面積1.26萬平方米,設觀眾席位5308個,內部還設有武術房、舉重房等用房,設施豐富、功能布局合理。
橢圓形比賽大廳
一建人時刻注重始精細化施工,結合場館位置、用途等實際情況,得出最優施工方案。
體育館二層平面圖
“站上腳手架,就是藝術家”
驚艷杭城的馬賽克壁畫背后是工匠的定力
體育館側面寬15.7米、高8.3米、面積約130平方米的馬賽克瓷磚筆畫,修建于80年代,同樣出自一建人之手,是杭州人公認的杭州體育館的象征。
為了保證壁畫的貼合度和完整度,一建人上個廁所就上架子,一上架子就是一整天,只為追求至善至美的工藝效果。有定力、又堅韌的一建人站上腳手架,就是藝術家。
馬賽克壁畫
為迎接亞運盛會,體育館再次進行修繕,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完全保留了當年這幅藝術品的風貌,修繕后的壁畫“復古”味兒十足,成為市民打卡“新寵”。
三、“經典工程”之經典
杭州體育館建成之后,很快成為我省的門面擔當。大型全國賽事在杭舉行,比賽地必定在此;國外體育代表團來杭訪問,除了游覽西湖名勝古跡,外事行程安排中一個環節就是參觀這座體育館。
1979年,杭州在杭州體育館前身浙江體育館第一次舉辦世界性賽事——世界羽聯第一屆羽毛球世界杯賽。
杭州體育館舉辦了眾多重量級體育賽事和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同時,還是市民日常健身與休閑的好去處。2005年,杭州體育館被市政府列入第二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2013年,杭州體育館由歷史建筑升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杭州體育館現貌
這座地處杭州市中心的老體育館,在助力杭州體育和演藝事業發展50多年之后,已升級改造煥發出新的光芒。杭州亞運會期間,這里將作為拳擊項目的比賽場地,屆時將產生13枚金牌。
特別鳴謝:杭州市文物遺產與歷史建筑保護中心、杭州體育館、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浙江日報報業集團